发布时间:2025-10-14 16:31:15    次浏览
遍访龙城大街小巷,挖掘太原历史遗迹,这一期《记忆中的老太原》带您来到的地方是位于开化寺南街的道台府。说到这道台府,您是否和记者一样,脑中浮现的定是那高宅栋栋、庭院深深的气派景象,毕竟这道台是不折不扣的正四品大员,住的地方一定和咱老百姓的地方不一样。可您是否知道,在咱们太原开化寺南街上,就有这么一处道台府,隐没在钢铁丛林之中,不为世人所知晓。 旧日开化寺位于太原市迎泽区开化寺南街的34号院和西街的28号院,是清道光年间一李姓道台衙门的办公和居住之地,属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也是机缘巧合,记者得知了这道台府的存在,可寻访起来并不简单,几百米长的开化寺南街一眼望去,看不到一点历史留下的痕迹,现在的开化寺毫无疑问是太原的中心地段,霓虹闪耀,商铺林立,喇叭音响里一刻不停地放着各种促销的宣传广告,震得耳朵生疼。 开化寺老照片在这里寻找老院落怎么想都觉得不可能,直到记者在街边一个垃圾处理站的背后,隐约探到了一点青砖绿瓦的痕迹,探身进去,迈过一堆破烂杂物,才发现这垃圾站后面真是别有洞天。 道台府李家大院首先,呈现在记者眼前的院落是一栋四合院,房屋均为砖木结构,一进门,就能看到四进院和一个北偏院,二院有雕刻门楼,三院有牌楼门,是一栋十分典型的并州古民宅。院子里种着各种花花草草,生机盎然,挂在院子里的萝卜干,更是为这老院增添了几分烟火气,显然现在还有人在这里居住。但最让记者好奇的是,几个建筑工人正在一车车地往外运沙土。记者急忙上前,询问了起来。 民工小哥接受记者采访 记者:为什么要对它进行维修?建筑工人:这里面还住着人家,下雨漏水,里面人就不能住了。记者:这里工程难度大不大?建筑工人:这里工程难度比较大,比一般的工程要难度大。修的时候要尽量保持以前的原状,以前的这个建筑都是木质结构,在这边动工会影响到那边。而且(维修用到的)材料也比较贵,市场上也不好买。记者:就是说这种材料比较稀缺?建筑工人:对对,现在这种材料毕竟用得少。从民工小哥的话中不难听出,这老宅的保护并不简单,居住在这古色古香的老宅院中,也并不容易,院里的住户史女士和记者说:“下雨塌了,房子漏的我都不能住。当时打井来着,把地给震酥了,这房子吃不住震,就给塌了。” 道光年间的太原街巷地图也许对于外人来说,这道台府不过是一栋古色古香但也略显破败的庭院,可对于居住在这院子里几百年的李道台的后人来说,这里就是家。今年已是古稀之年的李家后人,李誥对记者说,这里能够留下,多亏了他的父亲当年力排众议。 李誥:大概90年左右,太原市旧城改造的时候,我的父亲当时和我的大伯探讨这个问题,就是说(房子)该怎么办?应该让政府拆迁了改造?还是应该保留?两个人商量以后:争取保留吧。我父亲当时也年轻,就开始写材料,给区里面市里面打报告,最后定下来,可以保留,有保留价值。然后不知道在哪一年,就在这里立了个碑,太原市二级名居,就保护下来了。 道台府后墙正是因为如此,李誥老人还依稀记得这大院里当年的景象,精致的宫灯,华美的建筑装饰,在李誥老人的记忆里无比清晰。 李誥:在我小时候,(院子里)有那个玻璃宫灯,上面雕着花、画着人,挂起来。以前还有兽头,院子里柱子上面不是直角,它原来都有花边。那边的那个方的东西,是原来挂牌匾的。横的是挂横牌匾的,竖的是挂竖牌匾的,你能看到现在还有当时挂牌匾用的钩子。(当时的牌匾)都是半圆形的,鼓嘟嘟的,蓝底金字。 道台府正门虽然当时的很多装饰点缀都成为了历史,化作云烟一去不返,但时至今日,李家人还保留着逢年过节在这院里点社火的传统。 史女士:我自从结婚就住在这儿,我结婚已经43年了。这是正儿八经的四合院,道光年间盖的,五件南房五间正房五间东房五间西房,那儿还有个小院,一直延伸到那边。现在这儿住的实际上就是一家人,一个爷爷,有两个分支,正房住的是老大,我们南房是老二,其他的西房啊等等,就是我们的小兄弟们。一说到李家院,(外面人)就都知道啦。 旺火 李誥:每年过年都要点旺火,农村一般是用煤啊、炭啊来弄,我们当时是劈柴来弄。把旺火架起来以后,里面加一些柏树,噼里啪啦的响。一些平常不出门的老年人或者小孩子,在旺火前面烤一烤,烤烤旺火,一年诸事顺利,就这个意思。 道台府李家大院院子里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,有些东西也在时间更迭中化为樯粉灰飞烟灭。很多我们在影视剧作品中才能看到的风俗礼仪渐渐失去了传承,这一栋四进院宅子的仪门,已经很长时间都没有打开过了。所谓仪门,即礼仪之门,乃是明清时候官署衙门、府邸大门内的第二重正门,往往只在重要典礼和祭祀活动时才会打开。而在李誥老人的印象里,这仪门最后一次打开,已经是很久远之前的事情了。那时,李誥老人的大爷爷过世,出殡时候的宏大气势和肃穆景象,对于李誥老人来说,依然是历历在目。 李誥:我是45年生人,今年71了。在我的记忆中,这个门只开过一次。这个门叫做仪门,只有红白喜事的时候才会开一下,一般情况不开。在我的记忆中,大概在1960年左右,我大爷爷去世的时候开过一次。(这个门)前面盖的小房子,那意思是前面是一个过厅,在过厅的前面还有一个门楼。他从外面进来得转个身才能到门楼前面。开这个门就是我那个大爷爷去世的时候,当时他出殡的时候场面非常壮观,电视上都没有这个镜头,因为地势是里面高外面低。大门打开,还有过厅,还有门楼,这样看下去由高到低,特别壮观。 仪门但尽管如此,历经历史沧桑巨变,这里的不少东西都遭到了破坏,所剩下的东西寥寥无几,比起当年的恢弘景象来说,真的是天壤之别。 史女士:公共厕所是拆了我们的东房盖的,盖这边这个楼时也拆了一串院子,总共拆了不少。这里原来从上面盖着的那边,一直到这边,其实是不露天,人家叫sha(三声)子,大概这么深,下面都是人走来走去的。现在都塌了,椽子都没有了,这是大梁这是柱子,我们都没动,现在就成这样了。 现在,社会对古建筑保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,但能抵挡住历史长河的无情冲刷,留到今天的传统民居依然屈指可数。可是这李家大院道台府依然还就这么在高楼大厦的阴影中不见天日,更少有人知,挡在垃圾站的背后,仿佛也成了一整栋建筑垃圾,让人鄙夷和嫌弃。这现状的改变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保护。来源 | 山西经济广播原创出品,转载请注明出处采访:兆奇、高婕本期编辑:兆奇